想不到真的有一天,可以參與張懸的大型概念演唱會。
在南港展覽館,我們留下了美好的一夜。
其實小時候我是音樂絕緣體,
國中同學總是喜歡哼唱著連續劇的流行歌,討論哪個歌手如何。
每個人好像都一定要「喜歡」或「討厭」什麼東西,
有個「癖好」才能顯現出自己很有個性、想法,很獨樹一幟。
中二如我就是喜歡唱反調,同學開心我就漠然,
同學喜歡,我就排斥。
到頭來最早有印象的歌,卻仍是「流星花園」裡面的「情非得已」還有「愛在西元前」。
一直到國中畢業,我都還是分不清楚有哪些歌手,哪些有名卻不熟悉的歌。
到了高中,也一股腦地想改變一些什麼,想去多接觸音樂。
進了吉他社之後,居然還真的讓我有了一些改變。
也托同學跟朋友的福,接觸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。
那個時候開始喜歡的小眾歌手,張懸、陳綺貞,到現在化身為「小清新」的代表,
席捲樂壇,從非主流變成文青必備等等,看起來也頂多是一瞬間的事情。
聽過幾次張懸的live,但都是在小如女巫店,最大也不過Simple Life的華山。
她第一次在台灣辦大型概念演唱會,知道消息的同時就決定一定要買票了。
一直以來聽張懸都有種很奇特的感覺,說真的她的歌詞真的不是很好懂。
也許是我資質駑鈍,但那旋律卻總是讓人忘不了。
不管外在環境是吵雜還是安靜,當心靜下來的那一刻,某首歌就會跑進腦海裡。
最喜歡的歌是「無狀態」,
說也奇妙,總是能讓我心情變得平靜。
後來出了「城市」跟「神的遊戲」,張懸也有些改變。
怎麼說呢,變得不那麼自我,不再只是一個創作歌手,而有更多關懷與訴求。
當然歌手出道,有改變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。
但其實應該是我們也跟著變了,變得更能體會其中的一些餘韻。
記得以前聽蔡康永說的一句話,說那些歌手、作家等等偶像,
往往被我們當作一種拿來蛻皮的手段。
每當我被某些時刻感動時,總會想起這段話。
那些影響我深遠的人,在我生命中來來去去,形成我的過去、現在及未來。
2014/2/22,南港展覽館好多人,買個晚餐也像打仗一樣。
照序號入場,一進場就是煙霧瀰漫,還有架得很酷炫的鋼架。
等到快八點才開場,第一首歌就是《危險的,是》
音響的功率大得嚇人,後來才漸漸恢復正常。
背後的螢幕真的超美,配合著歌有種很奇妙的感受。
後來的雙層投影也著實充滿新鮮感,被前後的影像包住,Algae就彷彿成為其一部分。
聽著聽著卻又有些出神,想到了一些平常被深埋在心裡的問題。
關於自己是誰、想要什麼、該怎麼做等等的問題。
一直以來,覺得看表演就是一種充電的行為。
曾經很刻意地想要去follow每一場表演,證明自己真的是個fans。
但漸漸發現,為了follow每一場表演所付出的代價,反而讓自己變得沒那麼快樂。
就像是為了開心而去吃吃到飽,卻把肚子搞壞一樣本末倒置。
如果生活充滿動力,那麼也許就不需要特地去充電了。
慶幸的是,這一次概念演唱會,著實讓我充飽了電。
這陣子做美術做到有點崩潰,不管是架網站、做海報、做簡介都是,
整天開著Indesign、DW、PS會讓人懷疑自己到底在幹麼。
越做越覺得自己很枯竭,而且其實什麼都不會,只是當個圖工拼拼湊湊。
美感這種東西沒有長期累積怎麼能行?
但是潮水箴言讓我又重新體會到什麼是「美」,不只是視覺上的。
而是各種意義上的美都深刻體驗一次。
一直以來,關注PTT的deserts或是表演,都會注意到張懸的talk很有意思。
通常都是一些對社會議題的看法或是人生的反思。
這一次潮水箴言卻反而沒有太多talk,或著該說那些反思幾乎都表現在歌、舞台裡。
不少人喜歡張懸也是因為喜歡她的talk,她不只是個歌手,更能感覺到活生生的樣子。
真性情,有喜怒哀樂,而不是包裝出來的真善美樣板人。
但即使這次沒有talk,演唱會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也足夠發人深省。
拙劣的文筆沒有辦法捕捉當下的美感與感動,
有那麼幾個瞬間我們是極其幸福又沉穩的。
每個人都極小而莫大,為了某些事情而努力著。
看著尾聲的張懸一個一個感謝工作人員,就讓我想到先前辦的表演。
好像真的要累到半死不活、全心投入,才會深刻體會到一個人的力量之渺小,
才能發自內心由衷地感謝他人的幫助。
那種淚與哽咽讓我深有同感。
她做到了,我們也該往下一個目標邁進才是。
感動與體悟就自私地留給自己,期待下一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